- 28日
- 2018年03月
持续下去
发布者:柳杰浏览量:
持续下去
办企业最大的魅力是不确定和无限可能性。企业的历程和人生一样曲折漫长,荆棘密布却又暗藏柳暗花明。真正决定命运的,往往是几个关键时刻的岔路口。13年的辛勤劳作,我们经受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,造福了百姓和社会,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并滋养了我们的生命。一路走过,真切体味到创业难,成长更难,而持续活下去最难。
一、创业难
2001年底中筑成立。我们白手起家,通过代管项目和咨询服务,赚到了杯水车薪。之后一年,我们调整方向,自己找地,建设经济适用房。和所有创业型企业一样,我们资金严重匮乏,交了土地定金,接下来各项税费我们无一落实。2002年第四季度公司财务只剩下几万元,几位同事都表示要从自己家里凑钱发工资,为了钱我们真的快要关张了。也许是老天有眼,在接待一位过去的同事到北京旅游时,饭桌上公司一位高管不经意间谈到公司的状况,几天后我们的账上收到了50万元汇款,大家喜出望外。一不打招呼,二不要凭据,这钱能拿吗?经过反复商量,我们给好朋友回话,若收下这笔钱,一定要签协议,而且要高回报,否则退回。大家明白一个常理:朋友可借用,但不能利用。最后我们把签字、盖章的借款协议寄过去,解了燃眉之急。
当2003年7月西府景园成功放号,资金大笔回笼后,我们做的第一件事,电汇了本金,之后,我带着13岁的女儿,揣着50%的回报,来到浙江嘉兴还钱,并参观了朋友的工厂。太出乎我的想象了,原来他开的是一座南方标准的小作坊,制作聚四氟乙烯胶带出口巴西。工人们在闷热潮湿的简易厂房内,光着膀子,用半手工的机械在一层一层的缠着几微米厚的胶带。在我再三恳求下,他向我讲了实情:一名工人一天要生产4800卷,每卷利润为1.5分钱,汇给我们的50万元,是他厂子里一年的收入,也是他"除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外的全部家当"。我当时真的震撼了,也后怕了,万一我们的项目干砸了该怎么办……
灵魂深处,真真切切地悟到了雪中送炭和情谊无价。后来,我们主动地用同样的高成本,向数家单位举债近三千万元,全部兑现承诺,按期还本付息。遗憾的是,时至今日,还没有通过商业合作回报这位好兄弟。
这是影响我一生的活教材,它奠定了中筑超越诚信做人、做事的商业文明基石,教会了我们知足后的感恩。中筑的文化内核,源于西府景园,中筑的Logo,蕴含着中筑人朴实的风骨和君子的情怀:一群雨燕在竹林里穿梭,"爱心筑良巢"、"未出土时便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"已经融入中筑人的血脉。
中筑的创业,就是因为有了员工的信任,有了郑常庄、中国院、卢沟桥乡等等合作伙伴的信任,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,才能在像2003年SARS全市瘫痪,西郊机场导航风波、手机短信暑假周末早上放号等等,这样的考验与磨难中艰难渡过。我们今生不忘。
二、成长更难
2010年我们签署了卢沟桥乡三个重点村的农民回迁房管理协议。困难与挑战接踵而至,体现在:
任务重:项目规模大,三个重点村项目累计87万㎡,有限的成本如何分布,每个项目拆迁腾退时间不一;标准高:北京市农民回迁房的典范;管理费收入与开支不匹配;政策不明:征地、规划、立项无章可循;合作伙伴信任基础薄弱。
面临着各级政府的信任、担心和重重的压力,我们果断提出了要"懂事","但问耕耘、莫问收获"、"不与总、分包和设备、材料供应商发生一分钱合作外的经济往来"等企业文化的创新。然而,到哪里找到那么多的专业人才,尤其是项目带头人呢?
自2003年起,公司在各高校,优中选优,连年录取了数十名应届毕业生,立足自己培养。在老员工、"师傅"们的精心传授和自身的努力下,已经陆续成为公司业务骨干,他们中绝大部分同志身上有着很好的品德和价值观,心存强烈的求知欲和发展欲,同时拥有着现代青年的创新意识,但要与北京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集体,国家级的设计、施工单位打交道,选他们做项目经理,会不会拔苗助长,毕竟他们还不足30岁?
贾猛同志半途接手西局项目经理就开了个好头。在一次公司办公会上,我脑子开了小差:小瓦窑项目经理的选择,不同于西局,中筑安居总部设在西局现场,公司懂工程专业的领导、专家悉数驻场,且小瓦窑项目总包单位为首次合作的中建大成……会上,我用短信与徐彪同志沟通"可否想想做小瓦窑项目经理,怎样?",回"没底,我得好好考虑考虑";隔了一天,当我再次找他时,回答:"我试试吧"。三年的寒暑,1000多个日日夜夜,我们重点村的三位年轻项目经理带领他们的团队,以及辛庄和成都西府·兰庭项目部,所取得的骄人的成绩,尤其在工作中的专注和创新令人振奋、欣慰。他们身上,恐惧、功利、浮躁已然褪去,工作生活的激情在爱和喜悦的宁静中绽放。敢负责任,勇于担当,已经成为这批可爱的年轻人的代名词,中筑人才源于西府。公司这次转型,贾猛同志出任中筑物业公司总经理,再次印证了年轻人的担当。
企业的成长一定是靠人才。通过重点村、辛庄、成都市场这些事业的大舞台的摔打和锤炼,中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梯队、工作标准、商业文明,以及独特的企业气质,她必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核心竞争力。
然而,困扰我们企业成长的最大难题,却始终没有解决。由于战略和资金的储备不足,我们始终没有摆脱"吃了上顿没下顿"的尴尬。找个项目比干个项目还难,已经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。2009年,完成了西府颐园的商品房和农民自住房的建设时,重点村项目是及时雨,我们又维持了四年多。但随着三个村的全面入住,"明天的早餐在哪里?"公司经营再一次出现危机。为保证中筑规范、健康、稳定发展,对于时常出现的带有"诱惑"的商机,我们拒绝"天上掉馅饼,脚下落陷阱"。全体中筑人只有主动调整,迎接变革,才有活下去的机会。时不我待。
三、持续活下去最难
这些年,我们越发明白,办企业第一宗旨是为了员工,而中筑持续发展才是每位员工的根本利益。
中筑要活下去,更要活得好,这是我们的使命和信念。对于中筑,当前最紧迫的是"坚守观念,迅速转型",这里说的观念就是发展观。早在公司成立之初,我们就提出"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企业","规范、健康、稳定发展",其精髓就是靠积累,让企业持续的活下去;所谓转型就是向我们原有相关业务的服务业转变,这是形势所迫,市场所需,是最应有的实事求是。
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,遇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,习惯于赚小钱、挣慢钱是经济的新常态,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社会的大趋势,我们多年来坚守的发展观与今天的现实是高度的契合。为了更踏实地走好今后的路,中筑人殚思极虑,规划了今后两年的发展战略,以持续发展为我们的核心观念,靠投资管理(代建)和物业管理业务解决生存,以传统的投资获取持续的开发项目,谋求更好的发展,转型须"讷于言,敏于行"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以中筑安居、中筑物业为生存基础的目标、方向已经明确,组织机构、人员迅速调整完毕;以发展为支撑的开发目标、开发模式已经锁定。全体员工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令人叹服。中筑转型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,得益于我们在发展观引领下的心态,造福百姓,贡献行业,利于社会是我们的一贯主张,靠积累把企业持续的办下来,甚至创办百年老店,是我们奢求的梦想。
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,每当我看见企业的标识或店铺门前写着的"since",就有一种把持不住的亢奋,企业的美不仅在于规模更在其寿命,长寿、持续才是办企业的最高境界,她承载着经济能量、历史沉淀、文化源流、人类文明、世间之美……。
日本京都至今还拥有900多间百年老店。其中一家堀金箔粉株式会社创立于1711年,至今已经是304岁了,沿承十代,京都美丽的金阁寺就是由他们铺的金石。翻开日本国家近300年的历史,战争、侵略、政治变迁、经济兴衰、自然灾害,跌宕起伏,而这家企业"适度规模、坚守本业",健康地活了三百多年。这期间,极具诱惑力的黄金,价格无数次变动,他们也有无数次机会低买高卖获取巨额利润,而他们认识到,若太赚了,就不会坚守金箔制造这个家业了,家业断了,去做投机,全凭的是运气,一旦运气差了,整个家业就会全部地搭进去。正是这份跨世纪的坚守,使得企业的经营者、员工没有人关注今天金价多少钱,明天涨跌多少,从不参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"争先恐后"地扩大企业规模,反而是大家每天带着自信和百年老店的自豪和荣耀,老老实实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业的工作,发展到现在,公司也仅有30余人,注册资本53万元人民币,平均年营业额近7000万元人民币。
去年拍地的磨难我们挺过来了,但经历了天籁般的洗礼,中筑人更学会了耐得住寂寞、摒弃浮躁的本领,更熟知悲喜交加后的沉淀。人生的喜与悲,就像我们餐桌上用的那双筷子,只有并存,才能吃好人生这碗饭。靠勤奋和智慧的劳作换来的自立,才真正能够得到世人的尊敬和老天赐予的持续。实践告诫我们,中筑要想活得更好、更长,就必须秉持正确的发展观,急功近利是大忌;就必须解放思想,顺应时代的大潮流,传承、创新文化;就必须创建合理的体制,使得企业内部机制焕发新的活力;就必须鼓励更多的同志在中筑的大舞台上创业,办企业,培养更多懂经营、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,造就更多的企业家。
我为我们每位中筑员工的亲朋好友,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而骄傲和欣慰,您们培养的好孩子,那双"隐形的翅膀"已经张开,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,学会了自立的本领,更有施展才华的舞台,拥有他们,是国家、企业、家庭的福分,同样,拥有他们,源于西府的中筑持续之路方可更好的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