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日
2018年03月

源于责任

发布者:戴秋燕浏览量:

自2011年5月20日签约,至2014年11月16日周庄子项目移交,历经三年半的时间,一千多个日日夜夜,重点村项目近百万平米农民回迁房建设的点点滴滴,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们脑海中。我无比羡慕参与到一线工作中的同事们,这其中的酸甜苦辣,想必是个人成长中十分难得的一段体验。作为总部职能部门的员工,虽然没能参与到具体的业务中,但是,三年多的时间,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会议,也让我对于重点村项目建设,尤其是"政府统筹,专业公司代理"这样的建设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。直到现在,几十栋高楼耸立在北京城的西南隅,几千户的百姓安居乐业、其乐融融,我们才更清楚地意识到,简简单单的"政府统筹"几个字,蕴含着政府提高执政效率,将政策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付出的多少努力,也蕴含着村集体为了落实百姓利益所克服的多少困难。

事实上,保障房建设,尤其是农民回迁房的建设,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工程本体建设固然不易,但更困难的是百姓利益的保障。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及房价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,回迁房建设的一切事项都牵动着百姓的心,对于回迁房他们寄托了太多期许。政府承担着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责任,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,如何在行使行政职能的同时,有效地实现政策资源与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的统一?卢沟桥乡三个重点村项目"政府统筹"模式,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的探索。

作为北京市五十个重点村的重要组成部分,卢沟桥乡三个重点村建设规模大,资金需求量大,前期手续繁杂;加上这里的百姓见识广,生活要求高,并且地理位置接近,各项建设标准容易进行横向比较,落实三个重点村的建设目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因此,回过头来看,作出"政府统筹"的决策,确实要求政府具有难得的远见卓识。经过统筹,有效地克服了回迁房建设过程中资金难以有效配置、产业及配套没有交圈、各项目之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无法实现共享、集中采购及规模效益难以实现、社会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,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。这其中,建设资金的统筹配置、前期手续和建设标准的统一协调,无疑倾注了政府的巨大精力,对于各个村共同利益的协调更是体现了政府"百姓利益无小事"的执政作风。现如今的三个重点村,建设标准统一、资源有效整合、成本节约、品质提升、产业互补,并且有效地节约了资源能源,推动了住宅全生命周期的低碳、绿色、环保,一举多得。

好的政策要在安居房建设过程中得以落地,关键还在于村集体组织,因为他们在政府与村民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无可替代。在公司过去的合作经历中,无论是岳各庄村、郑常庄村,还是重点村项目的西局村、小瓦窑村和周庄子村,或者是鑫园项目的辛庄村,各个村集体组织都表现出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工作能力。重点村项目建设伊始,村民对于安居房的统筹建设普遍存在观望的态度,各村集体组织通过沟通协调,有效地增强了村民的信心,为项目最终实现建设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;社会资源的综合协调、扰民问题的处理、老小区居民的安抚等,都对村集体提出了难题;项目规模大、工期紧,如何更快地理解项目的设计理念、建设标准,在关键的环节高效作出决策,保障项目建设工期、质量、成本等各项目标的实现,同样对于村集体组织的快速学习能力提出了考验;以及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,扛住压力,坚持严格的物资采购单位甄选流程……所有的这一切,都体现出了村集体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工作能力,以及一切为了百姓利益的"公心"。

正是源于这样的理解,我们无比珍惜参与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机会。在各种形式的内部会议上,公司领导不断强调"但问耕耘,莫问收获"的作风,要求作最大的努力实现"建设北京市农民安居房典范"的建设目标。严寒酷暑,一千多个日夜,我们所作的,源自于我们对于专业管理公司责任的理解。这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践行,是在区域内多年耕耘的我们,对于一方水土最深情的献礼。

梁启超先生在《最苦与最乐》一文中这样说过:"人生最苦的事,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……反过来,什么事最快乐呢?自然责任完了,算是人生第一件幸事……人到这个时候,那种轻松愉快,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,海阔天空……人生须知道有尽责任的苦处,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。"

这份苦尽甘来的芬芳,愈久弥香。

戴秋燕




关闭